一、聰明的源頭
聰明是從哪兒來的?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奇怪,不過將這個問題分解開來,變成好幾個問題,就不奇怪了。中國人的聰明為何大多體現在人際關系領域?這種聰明是因甚麼原因萌芽、生根並瘋長的?持續幾千年的聰明,是否有某種內在的動力?
先哲莊子曾經試圖回答這個問題,他說:「馬,生活在陸地上,吃草飲水,高興時脖頸交摩,生氣時相互踢撞,馬的智巧就是這些了。可等到後來把車衡 和頸軛套在它身上,把轡頭戴在它頭上,馬就會側目怒視,僵著脖子抗拒軛木,暴戾不馴,或詭譎地吐出嘴里的勒口,或偷偷地脫掉頭上的馬轡。所以,馬的智巧竟 能做出與人對抗的態度,這完全是伯樂的罪過。上古赫胥氏的時代,黎民百姓居處不知道做些甚麼,走動也不知道去哪里,口里含著食物嬉戲,鼓著吃飽的肚子玩 耍,人們能做的就只是這些了。等到聖人出現,矯造禮樂來匡正天下,標榜高不可及的仁義來慰藉天下百姓的心,於是百姓便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求智巧,爭先恐後地 追逐私利,聰明一經啓動,就難以終止了。這也是聖人的罪過啊!」
按莊子的說法,是聖人造了規則,用規則來約束老百姓,因為聖人的規則是超高標準的,百姓們達不到那個標準,於是就想辦法避開規則、變通規則或者 對規則陽奉陰違,這樣一動腦子,各種辦法都有了,人自然也就變聰明了。莊子的意思很明白:人的聰明是在與聖人的較量、鬥爭中產生的。
在莊子之前,中國的聖人就是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王、武王這些人了,那時孔子還僅僅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個,沒有人承認他是聖人,因此莊子口中所稱 的「聖人」,應該就是堯、舜、禹、湯等人,這幾個聖人的言論事跡流傳下來的不多,他們聖在何處知之不詳,但他們幾個人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他們全是首領人 物,相對於其他人來說,他們是高高在上的。
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訂了規則,而下面的人用自己的聰明來對抗規則,這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一個可能:這些規則不公平,很可能它只限制下面的人,而不限制首領,下面的人以這種限制為苦,這才不得不開動腦筋,想盡辦法破壞、變通規則,對規則陽奉陰違。
如果聯想到在中國的古代,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」一直是一種理想,一直沒能變成現實,那麼,上面所說的可能就很接近真相了。莊子先生特意用馬的 勒口、轡頭來比喻規則,想來也是有深意的,暗示著那些規則將聖人以外的人當馬看待,於是用規則做轡頭,讓大家聽指揮,用勒口做規則,讓大家不許亂說話。 「聖人」當初做規則,其原意想來只是為了方便驅使眾人,並鉗制眾人的耳目口舌,以便自己的統治長治久安,可他們始料不及的是,他們限制眾人的規則,竟開了 中國人聰明的先河。
遙想遠古時代,在規則還誕生不久的時候,那時民風還相當淳樸,老百姓的智力還不是特別發達,大部分百姓還是規規矩矩遵守規則的,不然的話,「畫 地為牢」這個詞就不會流傳下來。按照傳說,那時候人犯了罪,當官的在地上畫個圓圈,說那是牢房,推犯人進去,不許他私自出來,犯人就真的以為那圓圈是牢 房,乖乖地待到里面,不敢出來了。那時候,這個圓圈很神聖,雖然它只是一個虛擬的牢房,但百姓心甘情願受其束縛,這圓圈就和銅牆鐵壁的作用一樣了。
但至少到了莊子生活的時代,百姓就已經非常的聰明,畫地為牢顯然已經不可能了,其他規則也應該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壞、變通。舊的規則不行了,聖人只好再立新規,新規在嚴謹性、執行時的督察、犯規後的處罰等方面,肯定要吸取舊規的經驗教訓,讓眾人難以破壞、變通。
可惜的是,世上沒有破壞不了的規則。只要有足夠的聰明和膽量,越嚴謹的規則,對想破壞它的人來說,越是智力上的挑戰,或許大家短時間沒想到用什 麼辦法來破壞它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總有一天會找到的。就這樣,聖人訂規則,眾人破壞規則,在不斷的循環中,聖人與眾人的智力都在不斷地提高,於是, 中國人便越來越聰明了。
二、是甚麼人首先破壞規則?
說有了規則,眾人都破壞規則,這個說法雖然是事實,但明顯不準確。破壞規則,不可能眾人一開始就萬眾一心,都去破壞。對於制定規則的聖人,眾人 還是有相當的畏懼情緒的,另外,對蕓蕓眾生的老百姓來講,即便規則不很公平,如果大部分人都遵守這個規則,那老百姓還是會忘掉或者忽略規則的不公平,一心 一意遵守規則的。中國的百姓是最能忍受的,不公平的規則、規則之外的特權階層,在古代,絕對在百姓的容忍範圍之內。
所以首先起來破壞規則的,不會是普通的百姓,而應該是介於聖人和百姓之間,比聖人的地位低,而比百姓的地位高的人物,比如諸侯階層、類似於諸侯的封疆大吏,以及其他握有實權的人物。
在規則還沒被破壞之前,普通百姓如果首先犯規,立刻便會遭到懲治,這點是毫無疑問的。而諸侯、大吏犯規,則不會這樣,這是因為:
1. 諸侯大吏比老百姓的力量大得多,懲治他們比較難。
2. 諸侯大吏本身就肩負著懲治犯規的任務,自己當然不懲治自己了。
3. 諸侯大吏由於身居高位,對形勢的了解比百姓要清楚得多,他們會在犯規的時間上有所選擇,選擇在朝廷暗弱或其他難以懲治他們的時間里。
當然,諸侯大吏也不會一窩蜂地去犯規,首先犯的,必是諸侯大吏中的牛人、強人,當然也是聰明人,他們先犯,然後其他諸侯大吏跟進,接著小官小吏學樣子,經過很長一段時間,才輪到老百姓來犯規。等到老百姓也敢犯規的時候,那規則就早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,聲名狼藉了。
以現在的某些現象為例,也可以看到這一點。
當交警站在崗位上,滿街的車輛都循規蹈矩行駛,此時,敢於不守規則闖紅燈、越雙黃線的,是那些強勢人物的車,是那些強勢單位的車,交警對這些車無能為力,只好聽之任之。
某些地方規定開會時,與會者必須關掉行動電話,或者將行動電話調至振動狀態,以免行動電話鈴聲影嚮會議,不過,往往是台上就座的領導的行動電話最先嚮起來,接著,下面的鈴聲就此起彼伏了。
一個像樣的公司,總有許多規章制度,比如考勤制度、上班紀律、請銷假制度等等,一般來說,公司的領導層都在這些制度之外,這些制度紀律只是給普通員工制定的。
一個家庭,孩子在上學之後,父母往往給他講好多道理,比如好好學習、尊敬老師、不能恃強打別人等等,不過,能恃強打別的小朋友的孩子究竟是少數,而動手打子女的父母卻屢見不鮮。
所以可以肯定地說,首先破壞規則的,一定是強勢人物。強勢人物破壞規則的事情已不再是秘密之後,規則的神聖性、權威性就消失了,此時的普通人對規則不再敬畏,破壞、不遵守規則的現象也就遍地都是了。
三、平等欲望–破壞規則的多米諾效應
普通百姓犯規,在最開始,也不是一擁而上都犯,相對來說,老百姓比較膽小,就是明知上層的人不把規則當回事,他們也會想:「人家是有權有勢的呀,人家犯了不要緊,可我們犯了,那就有麻煩了,先等等看吧。」
等待的結果是,百姓中間的強人、牛人首先犯規,因為犯了規則,就在與同類的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。就像百米賽跑,規則是必須站在起跑線後,否則 就是犯規,強人、牛人卻使勁朝起跑線前邊站,這樣在競賽中當然會處於優勢,把那些守規則的人甩在後邊。不過他們一犯規,其他人會搶著犯規的,不然就不公 平。
中國人很愛講公平,其實人生來就是不公平的,有的人生在豪門大宅,一生下來就錦衣玉食,有的人生在荒邨野店,一生下來就啼饑號寒,他們之間哪有公平可言,所以人們要求的公平,只是在規則面前的平等地位。
公平不是平均,不是消滅差別,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本來就是無法消滅的,有強壯與瘦弱的區別,有英俊和醜陋的區別,有富裕和貧窮的區別,還有智商高 低上的區別、家庭環境的區別,如此等等。這些差別無法平均,更無法消滅,因此人能夠要求的,只能是在規則面前的公平地位。但是這種公平似乎從來也沒有真正 實現過。
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」的理想,反映了國人對公平的強烈渴望,不過強悍如商鞅,在變法時遭遇到秦國太子犯法的情況,也不敢給太子治罪,只能把太 子的師傅公子虔、公孫賈拿來折辱一番,即使如此,太子掌權之後商鞅也免不了五馬分屍的下場。曹操行軍,下令軍中不許踐踏莊稼,否則一律斬首,可惜他自己首 先犯了,最後他以發代首,割了頭發就完事了。這本來是不遵守規則,可曹操割發,表達了遵守的意向,便感動得三軍兒郎一體凜遵軍令。
曹操以發代首的故事作為佳話,一直流傳到如今,這個故事能流傳久遠,說明大部分的特權階層連「以發代首」這類象徵性遵守規則的事也不願做,如此這般,規則沒有權威性,更談不上神聖性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於是,在聖人訂出規則之後,就引發了破壞規則的多米諾效應:估計是聖人的子女親眷先破壞,沒人敢管,或者是諸侯與封疆大吏先破壞,沒人敢管,接 著諸侯與封疆大吏的子女親眷破壞,還是沒人敢管,或者有人敢管,但是管來管去沒有結果、不了了之,於是次一級的官員也就大著膽子破壞規矩了,一層一層地下 移,最後的結果是,最底層的老百姓群起破壞,視規則如無物。就像俗話說的「牆倒眾人推」,大眾蜂擁而起推牆的時候,再怎麼堅固的牆也要倒塌。
從一個規則出台到完全被破壞掉、無人遵守,可能很快,幾年時間就弄得這個規則體無完膚,也可能很慢,得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。規則不斷地被制定出來, 又不斷地遭到破壞,幾千年來這樣反反複複,就形成了一個惡果:人對破壞規則已經形成了習慣,變成了一種慣性,人的聰明已經根深蒂固,如有規則出台,首先想 到的就是如何能避過它、如何能變通它、怎樣能破壞它。就是說,作為規則應該有的威嚴、神聖,已經沒有人相信了,整個規則體系的信譽已經喪失。
事情到了這個地步,人們對規則強調的那些內容已經嗤之以鼻,知道那是假的,裝裝樣子而已,甚至連制定規則的人也不相信會有人遵守它。現在的某些 單位制定工作制度,連起草制度的人也不相信它會起作用,在起草之初,就知道這制度只不過是擺擺樣子,其作用,除了向上級、向外來的人表示本單位管理很正 規、有章可依之外,就再也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。很多單位的領導在制度起草出來之後,還煞有介事地讓大家討論,可實際情況是,不管制度訂得好還是壞,很少有 人提意見,大家知道提了也白提,另外,大家也根本沒打算遵守它,也根本不相信這些制度會被嚴格執行。
沒有人相信規則,可每個人心中又希望平等,那麼,只能憑「聰明」來走邪門歪道了,人人都走邪門歪道,所謂的規則,就只能掛在牆上與灰塵做伴了。
四、不能吃虧–將規則徹底踩踏在腳下
在規則體系已經倒塌、公平公正難以靠制度保障的情況下,雖然普通百姓心中還存著公平公正的幻想,但靠個人微薄的力量是難以達致公平公正的,這時候,普通人能做的,就是首先別讓自己吃虧。
不能吃虧,不願意吃虧,當然有人性自私的因素在內,但也不全是因為這個。想一想,因為自己遵守規則而吃虧,而別人因為不受規則而得利,這種情況 如果反複出現,那讓人多憋氣呀,讓人多不服氣呀,在這種情況下,人不聰明起來破壞規則,簡直就覺得自己不可救藥,連自己也難以原諒自己。
如果一個小夥子乘公共汽車,從來不搶不擠,因此也從來坐不上座位,而他的同伴因能搶能擠而每每坐上座位,並且他們拼命地嘲笑小夥子的迂腐不開竅,那麼,這個守規則的小夥子能堅持多長時間呢?
沒坐上座位,這事情很小,即便吃虧,也是小虧,如果是關系重大的事情,可能那個守規則的小夥子吃一次虧,就感覺窩囊透頂了。比如這個小夥子在行 政單位工作,與夥伴們一樣,他也希望通過努力工作,能夠進步,在某一天職務提升。他很守規則,只是努力工作,既不跑官、要官,也不行賄、拉關系,可其他人 不這樣做,其他人不但行賄拉關系,而且動用同學、同鄉、親族的力量融通關系。若幹年之後,當夥伴們紛紛提升,而守規則的小夥子不但未能提升,反倒要受那些 不守規則的人領導,聽他們的指教,這時候,這個小夥子會怎麼想?
如果這個小夥子守了一輩子規則,卻吃了一輩子虧,事事都落在人後面,那麼當他兩鬢斑白之後,他一定會給他兒子說:「你要成功,要出人頭地的話,那就切記,絕不能守規則,絕不能相信規則上說的那些話,那些話只是騙老實人的空話假話。」
不能吃虧很容易就演化成了要占便宜的心理。沒有了規則,遇到利益,人是憑爭搶去獲取利益,爭搶的人一擁而上,心中可能想的是:「大家都搶,我不 搶就太吃虧了。」可搶夠多少才算不吃虧?每個人的心中並沒有底,很可能搶著搶著就搶得多了,超出別人很多,無意中占了便宜,這時的情景極可能是:占了便宜 的人有點不好意思,甚至有點尷尬,畢竟他占便宜就意味著其他人吃虧,但別人怎樣看待呢?我想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無意占便宜而確實占了便宜的事,此時別人眼 中除了嫉妒外,還有說不盡的羨慕,而僅僅這種羨慕,就足以鼓勵人繼續占便宜的心理了。
在心理上,「不能吃虧」與「要占便宜」的心理狀態非常近似,前者極容易就演變成了後者。兩者雖然在道理上大不一樣,前者是要向別人看齊,在利益 上不能落後於他人,這含有公平的意思,後者卻是在利益上要比別人多分一杯羹。但在心理上,這二者卻是承前啓後的,有了不能吃虧的想法,很快就會產生盡量多 占便宜的欲望,只有盡可能地多占便宜,才能鞏固「不吃虧」的成果。對一個人來說,他不可能保證時時、事事自己都能做到絕不吃虧,那麼,如果有可能,多占點 便宜,下次即便吃點虧,心理上也能平衡。
不吃虧與占便宜就這樣拉起手來,成為一對孿生姊妹。而要占便宜,就是對規則進行更進一步的破壞,成文的規則已經被破壞了,那麼,就破壞不成文的規則,在這種情況下,許多約定俗成的準則、許多行業的行規、許多良善風俗也難以幸免,被要占便宜的人肆意破壞。
來源: 《耍聰明的中國人》 石之軒
《本文乃網路轉載分享,內容僅供參考用,不代表任何立場。》